——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实训项目
张羡婷 文史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4班
经过为期一个月的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实训项目的访学考察研究,我已经大体对该国家的文化以及文学方面形成了认识和了解。在此次访学研究期间,黄文斌(Wong Wun Bin)教授带领我一方面进行理论的授课和个人研习汇报的辅导,另一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考察和体验,充分学习和体会了多元种族文化国家的文化与文学的独特之处。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和交流,融合为一个大的文化圈,由其延伸出了别样的文学和文化。跨种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交流已经形成了整个国家的文化基本范式。马来西亚的种族结构大体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构成,其通用官方语言为英语,本土语言为马来语,还有华人所用的中文(华文小学为主要教授机构)。
黄文斌(Wong Wun Bin)教授带领我们参观务边历史文物馆,感受历史延续的痕迹,《重拾历史的记忆•务边华人先贤的故事》是其博物馆管理者彭西康所著,我们与该作者进行交流,学习有关华人先贤的故事,对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以及文学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感受。作者在文中这样写到“历史,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然而也让人感到扑朔迷离,力求史实,也就困难多了——尤其是务边的历史!”
该书作者彭西康先生,祖籍广东东莞,毕业后从事教育事业三十余年。曾任马来亚教师职工会副总会长及霹雳分会主席、务边观音古庙副总务及章程起草人等职。教师退休后担任务边国会议员丹斯里陈祖排博士特别助理十八年,为务边文物馆创办人之一。他为我们娓娓道来马来西亚的历史以及华人在其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他在序中写道“写务边,说先贤,任重道远……”而他也一直坚守在他的岗位上,守护着这种种历史和文化的痕迹,并用笔墨记下,写进书里,传承给后人。
马来西亚寺庙以及宗乡会馆的宗祠在华人社区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是移民所组成的社会,从明末开始已有闽南社群移居马六甲,至19世纪中叶前后,便出现大量的闽粤两省的移民群,故寺庙和宗乡会馆是两个与移民群体息息相关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功能大体上可以看出一个移民社群如何在异乡落地生根的轨迹。我们前往了马来西亚多个城市实地考察当地文化。马六甲的青云亭不仅扮演宗教及政治功能,更重要的是,其社会功能也非常显著。早在1673年就已经建好,而在那时就已经有华人来到马六甲生活,这有助于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槟城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南洋文化,但是在浪漫的雾霭下,是一代代人的刻苦努力。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凝聚力,不仅靠宗乡会馆或者在此组织的宗祠,也需借助寺庙。槟城的广福宫是寺庙功能的很好范例。除此之外,槟城的娘惹文化也是一大研究点。十九世纪中叶是华人从中国大量移民到马来西亚的年代,因为在鸦片战争前后,民不聊生,很多人只好往海外去找生活、求生计,才能生存。广福宫是平息不同帮派之间纠纷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寺庙扮演解决纷争的社会功能。这也是华人能够生存延续的一大必备机构。保留华人文化的同时吸取当地文化,促进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发展。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其最具现代化影响力的大都市,是一座对东南亚的文化、教育、经济、商业、金融方面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纵览吉隆坡的历史,在19世纪中叶后,吉隆坡惠州会馆以及广肇会馆突出体现的方言群会馆及宗祠功能。二者突出特点是先成立会馆,以地缘性方言群为开始。宗祠和会馆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光宗耀祖、怀念祖先等,更重要的是能够凝聚整个族人的力量,团结一致。这些方言群的会馆、宗祠或寺庙其实都起着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作用。马来西亚的血缘性、地缘性等组织不少过6千间。这些寺庙和宗祠在马来西亚有着十分重要的存在意义,它们可以保留习俗文化的功能。如金宝增龙会馆每年进行春秋两祭,或者庆祝新春联欢会,到时他们会与同乡分享传统增城人的食物,这就在无形保留了饮食的习俗。此外它们还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即家乡的语言。
马来西亚有着很强的文化包容性且尊重文化差异,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学习十分有益,此次研学实训项目不仅扩大了我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也让我对这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种族国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和文学风格,除此之外也感受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民族归属感。